附属南京医院陈绍良教授在JACC发表两篇论文

发布者:科技处发布时间:2013-12-16浏览次数:1643

   附属南京医院陈绍良教授在JACC发表两篇论文

  文章一: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带领的心血管内科研究团队,完成国际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DK-CRUSH III ,ChiCTR-TRC-00000151),证实治疗无保护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双对吻挤压技术(DK-CRUSH)优于culotte支架技术。相关论文(DKCRUSH III study)于4月9日发表在专业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杂志上(IF:14.291)。

  冠状动脉分叉病变是常见的病变,可同时累及分叉两侧的血管。由于分叉病变介入治疗术中,难以预测粥样硬化斑块的移动规律,许多假性分叉病变可以转化成真性分叉病变;而真性分叉病变又可以造成对侧血管狭窄程度进一步加重甚或闭塞。陈绍良教授通过体外模拟研究和动物实验创立了创新性PCI技术——双对吻挤压技术(DK crush)治疗分叉病变。目前陈绍良研究团队已完成5个国际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论证了其优于T/TAP、Culotte、经典挤压等分叉病变术式。建立了左主干病变的分型新方法及危险预测积分系统(NERS score)。
  DHCRUSH III 研究入选419例无保护左主干末端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入组DK组(210例)或Culotte组(209例)。结果证实Culotte组患者1年的MACE(严重心脏不良事件)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DK组患者。在分叉角度>70°,NERS积分≥20,SYNTAX积分≥23患者中,DK组1年MACE发生率明显低于Culotte组。
 
 
原文检索:

 

  文章二: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带领的心血管内科研究团队,采用首创的经皮肺动脉去神经术(PADN)治疗原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证实其安全性及有效性(First-in-Man PADN-1 Study)(chiCTR-ONC-12002085)。相关论文于9月17日发表在专业期刊《Jou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杂志上(IF:14.291)。

 

  肺动脉高压(PAH)是指静息状态下平均肺动脉压力(MPAP)≥25 mmHg, PAH从确诊到死亡的平均生存时间只有2.8年,且存活期内生活质量极差。对PAH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因而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靶向药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前列环素和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是目前治疗PAH的主要首选药物,但这些药物治疗仅使PAH相关的死亡率下降2.3%、且价格昂贵及相关的药物副作用明显。陈绍良教授于2012年首先提出“经皮肺动脉去交感神经术(PADN)”,填补了国际空白。在主肺动脉分叉处存在大量的压力感受器及交感神经纤维,陈教授等早前在动脉实验已证实PADN术能消除球囊堵塞左肺动脉远端导致的肺动脉高压。在这项研究中,入选21例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13例接受PADN术,对照组8例。在主肺动脉分叉及左右肺动脉开口处实施PADN术。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行PADN术的患者3个月随访时平均PAP明显下降(从 55 ± 5 mm Hg 至 36 ± 5 mm Hg, p < 0.01),显著改善6MWT (从 324 ± 21 m 至 491 ± 38 m, p < 0.006),超声指标Tei index也明显改善(从 0.7 ± 0.04 至0.50 ± 0.04, p < 0.001).
  南京市第一医院陈绍良教授团队首次报道了PADN术治疗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可行性及有效性,并沿着这一全新的方向继续深入研究。
 
 
原文检索:
Pulmonary artery denervation to treat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 the single-center, prospective, first-in-man PADN-1 study (first-in-man pulmonary artery denervation for treatment of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 J Am Coll Cardiol. 2013 Sep 17;62(12):1092-100. doi: 10.1016/j.jacc.2013.05.075. Epub 2013 Jul 10.

                       (陈绍良教授课题组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