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学院黄伯贤、孟庆霞团队揭示子宫内膜容受性调控新机制

发布者:校网新闻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7-16浏览次数:10

近日,我校姑苏学院黄伯贤教授、孟庆霞教授在《自然》旗下期刊《通讯生物学》(Communications Biology)发表题为“Mettl3/Eed/Ythdc1信号轴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与功能(Mettl3/Eed/Ythdc1 regulatory axis controls endometrial receptivity and function)”的研究论文,揭示了RNA m6A甲基化修饰与组蛋白修饰在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关键作用及分子机制,为理解反复种植失败(RIF)的病因及开发新的诊疗策略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子宫内膜对胚胎的接受能力,是成功妊娠的关键环节。反复种植失败(RIF)是辅助生殖技术中的一大难题,严重影响患者生育结局。尽管已知子宫内膜蜕膜化障碍是RIF的主要病因,但其精准表观遗传调控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该研究发现,RIF患者及模型子宫内膜组织中关键RNA m6A甲基转移酶METTL3的表达及m6A整体甲基化水平显著降低。利用条件性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和细胞模型,证实子宫内膜特异性缺失Mettl3会导致小鼠子宫内膜结构异常、功能受损、生育力显著下降。机制研究表明,METTL3通过其催化的m6A甲基化修饰,招募并调控关键组蛋白修饰复合物PRC2的核心组分EED。METTL3缺失导致EED转录本上的m6A修饰减少,进而削弱了m6A“阅读器”YTHDC1对EED的识别和结合。诱发H3K27me3水平的降低并改变了染色质的可及性,最终导致子宫内膜容受性关键基因(如LIF、HOXA10、HAND2等)的异常表达。

该研究首次阐明了METTL3-EED-YTHDC1调控轴在调节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关键作用,其功能紊乱是导致RIF的重要分子基础。该研究不仅加深了对生殖过程中RNA表观遗传修饰与DNA组蛋白修饰“交叉对话”的理解,更重要的是,靶向干预METTL3/EED轴有望成为改善子宫内膜容受性、治疗RIF的新策略。



姑苏学院黄伯贤教授、孟庆霞教授和生殖医学与子代健康全国重点实验室林苑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刘极龙教授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姑苏学院博士研究生胡秀娟、江静,助理研究员李锦程、丁辰月、夏文娟等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苏州市临床重点病种项目、苏州市姑苏卫生人才计划和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等的资助。

原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003-025-07667-y

 

(供稿/附属苏州医院科技部;审核/王长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