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属口腔医院马骞副教授团队在Advanced Science上发表新型活髓保存治疗制剂研究成果

发布者:校网新闻管理员发布时间:2025-07-29浏览次数:10

711日,口腔疾病研究与防治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建设点、我校附属口腔医院马骞副教授团队在国际高水平期刊Advanced Science(《先进科学》)上发表了题为“Irisin-loaded Cerium-containing Mesoporous Bioactive Glass for Effective Immunomodulation and Odontogenesis of Dental Pulp Cells”(鸢尾素/含铈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纳米复合制剂对牙髓炎症的免疫调控及促牙本质再生的体内外作用研究)的研究论文,附属口腔医院为唯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开发和构建了一种兼具免疫调控与促进牙本质再生能力的新型活髓保存治疗(Vital Pulp Therapy, VPT)制剂,为恒牙可逆和不可逆性牙髓炎的保髓和修复治疗提供了全新策略。

 


活髓保存治疗作为一种保留牙髓活力的微创治疗方式,近年来在龋病、外伤等引发的牙髓损伤修复中展现出巨大潜力。然而,传统活髓保存制剂如氢氧化钙(CH)和三氧化矿物凝聚体(MTA)存在牙本质修复能力有限、慢性炎症刺激等局限性,亟需突破。

本项研究首次将具有免疫调节与成骨潜力的肌源性因子鸢尾素(Irisin)引入新型活髓保存治疗体系,构建了一种负载鸢尾素并以含铈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纳米颗粒(Ce-MBGNs)为载体的纳米缓释体系。体外研究发现,鸢尾素/含铈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纳米复合制剂(Irisin/Ce-MBGNs)能够稳定释放活性因子,清除活性氧(ROS),增强巨噬细胞线粒体功能,并诱导M2型极化,调节炎症微环境。同时,该制剂能够有效维持牙髓干细胞(DPCs)的干性,并促进其向牙源性细胞分化,并具备良好的促血管生成能力。牙髓炎动物模型研究进一步证实,该新型新型活髓保存制剂可显著促进修复性牙本质形成,抑制牙髓炎症反应,在维持牙髓活力、促进硬组织再生方面展现出优异的治疗潜力。作用机制探索方面,本研究多维度阐明了鸢尾素/含铈介孔生物活性玻璃纳米复合制剂可通过多信号通路共同调控炎症微环境,为牙髓细胞的免疫调节和促成牙本质再生的机理研究提供了新视角。

本研究成功构建了鸢尾素/含铈介孔生物活性玻璃新型活髓保存制剂,系统揭示了其在促进牙髓组织修复及对炎症的免疫调控过程中的多重优势,更深入阐明其作用机制,有望为活髓保存治疗技术的进步提供新思路。

 


附属口腔医院硕士研究生王铭心为本文的第一作者,马骞副教授为本论文的通讯作者。此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健委科研项目等项目资助。

原文链接:http://doi.org/10.1002/advs.202501567


(撰稿/附属口腔医院 马骞课题组)